请开启Javascript!

首页 > 正文

首页

安全提示(一)反诈提示

2025-03-18

各单位:

近期,全国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,诈骗手段不断翻新,部分师生遭受严重财产损失。为切实维护稳定,全力保障师生财产安全,结合近期全国高发电诈典型案例,现发布该预警。

请各单位充分利用部门例会、主题班会等形式,将防电诈安全预警知识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,扎实开展师生反帮信防电诈宣传教育工作,切实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识骗防诈能力,共同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。

一、近期高发电诈案例警示

()Al换脸冒充熟人诈骗

诈骗分子利用Al技术伪造熟人(如导师、同学)的语音或视频,以“紧急借钱”“代缴费用”等理由诱导转账。某高校学生因收到“导师”视频电话要求垫付科研经费,被骗5万元。

()虚假实习、兼职招聘陷阱

不法分予以“高薪兼职”“实习内推”为诱饵,通过虚假招聘网站、社交群组发布信息,要求缴纳“保证金”“培训费”或诱导点击木马链接。

开学至今我市两所院校共发生5起诈骗案件,财产损失28000元,均是学生通过小红书app找兼职被骗,由于学生群体喜欢新鲜事物、消费水平略高、喜欢使用网络软件进行社交活动、购物、找兼职的大学生。

不法分子通过小红书APP发布中奖、购物便宜或兼职赚外快等信息进而实施诈骗。当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,诱导受害人通过微信、QQ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。待受害人付款后,以缴纳关税、定金、提高信用额度、手续费等为由,诱骗受害人继续转账汇款,事后将受害人拉黑。

()冒充公检法恐吓型诈骗

诈骗分子伪装成公安、检察院人员,谎称师生涉嫌“洗钱” “非法出入境”,要求配合调查并转账至“安全账户”。近期某高校教职工因接到此类电话被骗20万元。

()校园贷、助学贷款诈骗

针对经济困难学生,以“低息助学贷款” “注销校园贷账户”为由,诱导下载虚假贷款App,骗取手续或诱导转账“解冻资金”。

(五)考试、论文类诈骗

临近考试、毕业季,诈骗分予以“售卖考试答案” “代写论文包过”为名收取费用,随后拉黑受害者,并发送病毒文件窃取信息。

二、新型电诈手段特征

()技术升级:利用Al换脸、虚拟号码、境外服务器等高科技手段增强迷惑性。

()精准施骗: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学生个人信息(如学号、课程表),量身定制话术。

()心理操控:制造紧急事件("账号被封"“涉嫌违法”)引发恐慌,干扰理性判断。

三、防范电信诈骗“六不”原则

()不轻信:陌生电话、短信、链接勿轻信,自称“官方”需通过正规渠道核实。

()不透露:绝不泄露个人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密码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。

()不转账:凡要求向陌生账户转账、汇款、充值的行为,一律拒绝。

()不链接:不明二维码、网址、 App 不随意点击下载,谨防木马病毒。

()不慌张:遇“涉嫌违法”“账号异常”等恐吓话术,保持冷静,第一时间报警。

()不侥幸:拒绝“轻松赚钱”“内部渠道”等诱惑,守牢法律底线。

四、紧急应对措施

()立即止损:若已转账,第一时间联系学校安全工作处、学生处、校园警务站或辅导员、班主任,协助拨打11096110(反诈专线)紧急止付。

()保留证据:保存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、对方账号等信息,配合警方调查。

()举报渠道:通过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 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平台提交举报线索。

安全工作处

2025318